【健康中心公告】認識及預防淋病!!!
淋病
中華民國88年6月23日總統(88)華總(一)義字第8800142740號令修正公布「傳染病防治條列」為「傳染病防治法」,茲將「淋病」列為第三類傳染病(乙種)。
中華民國93年1月20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300010081號令修正公布「傳染病防治法」,茲將「淋病」修正為第三類傳染病。
淋病是由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所引起的性傳染疾病。 淋病是全球普遍存在的性傳染疾病,病患多半是15~59歲性活躍期的男性。女性感染的症狀比起男性較不明顯,且診斷也比較困難。 淋病主要影響生殖系統,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,可能會造成不孕。
致病原
奈瑟氏淋病雙球菌(Neisseria gonorrhoeae),又稱淋病雙球菌,是由德國醫師亞伯.奈瑟氏(Albert Neisser)於1879年所發現之病原微生物。5年後波姆氏(Bumm)成功培養分離,確認為淋病之致病原。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是導致淋病的病原菌,與腦膜炎奈瑟菌同屬於革蘭氏陰性的奈瑟菌屬。奈瑟氏淋病雙球菌在自然界中僅感染人類,其具有多種促進黏附的表面蛋白,會黏附及侵襲人類身體組織的上皮細胞,也會藉由覆蓋在其表面如毛髮狀的菌毛,利用菌毛具伸長和縮回的能力,使細菌能夠從遠處附著黏附於人類上皮細胞進而感染人類。
流行病學
淋病是可預防及可治癒的性傳染病,為全球性流行之性傳染病,世界衛生組織(WHO)估計,2020年全球新增淋病病例數估計約有8,200萬例。淋病病例發生數較高的區域在非洲區域及西太平洋區域,但不論任何種族、性別及年齡均可能遭受感染及發病,尤其好發於 15 至 49 歲之間的青年及成年人族群,城市較農村流行率高。過去20年來,全球之流行率也有上升之情形。
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「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」。
2018-2022年確定病例(共31,210例)之流行病學分布如下:
性別:男性為多。
年齡:25至34歲為多,其次為15-24歲之年輕族群為主。
月份:無明顯集中月份
地區:全國各地皆有病例。
傳染方式
性接觸是最主要之傳播方式。傳染途徑包含陰道交、肛交或口交等性行為之親密接觸。
與感染者的黏膜滲出物接觸。透過皮膚傷口或黏膜接觸到感染者的黏膜滲出物 (如:精液、血液、陰道分泌物…等)。共用未經清潔或消毒的情趣性用品或性玩具,也會因此感染到淋病。
嬰兒眼結膜可經由產道感染引致結膜炎。
臨床症狀
男性
感染後2~7天出現症狀,包括:尿道有白色、黃色或綠色膿性分泌物流出,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,睪丸疼痛或腫脹,有些病患會自行痊癒,偶爾有少數成為無明顯症狀之帶菌狀態,但此時淋病雙球菌已透過尿道進入人體,引發全身性症狀,可能導致精囊、前列腺發炎、副睪炎,甚至導致不孕症和尿道狹窄。
女性
感染後數天會出現症狀,包括:陰道分泌物增多,可能出現黃、綠色分泌物、尿道炎或子宮頸炎,感染症狀常不明顯,不具特異性,故容易被忽略。此外女性因感染容易導致膀胱炎,出現頻尿而且灼痛的症狀,約有20%之病患子宮被侵犯,在感染後的第一或第二次生理期或之後的生理期產生子宮內膜炎、輸卵管炎或骨盤腔腹膜炎等症狀,最後甚至造成子宮外孕或不孕症,慢性子宮頸管感染相當普遍。青春期前之女孩因其陰道組織為柱狀上皮細胞,如直接與污染物接觸,容易引發外陰陰道炎。
泌尿生殖系統外之感染
直腸感染:透過肛交,感染部位若位於直腸,出現感染症狀可能包括:肛門搔癢、疼痛、流血、排便疼痛,以及有分泌物流出,但感染大多無明顯症狀。
咽喉部感染:可能會導致喉嚨疼痛,但通常無明顯症狀。
淋菌性結膜炎:在成人很少見,若孕婦感染淋病,由於孕婦在生產過程中,可能會經由產道而使新生兒受到感染,因而罹患淋菌性結膜炎,新生兒受到感染後,通常在出生後2週內出現症狀,眼晴會有紅腫脹,且常伴有濃稠狀之分泌物,如未接受適當處理與治療,會有導致失明之虞。
若未接受適當之治療,所有淋病感染中約0.5~1.0%之病患併發菌血症,導致瀰漫性感染(disseminated gonococcal infection,DGI)、淋病性關節炎、皮疹,以及極少數之病人會產生心內膜炎及腦膜炎。假如未能及時並妥善處理與治療,關節炎可能產生終身性損害。淋病甚少發生死亡病例,如有則係併發心內膜炎之故。
預防方法
安全性行為:性行為時務必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,搭配使用水性潤滑劑,勿使用油性潤滑劑,避免保險套破損,陰道交、肛交或口交時,皆需要戴上保險套。
避免多重性伴侶或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等風險行為。
新生兒眼睛感染之預防在於其母親之早期診斷及治療。新生兒出生時,即使用0.5%紅黴素(Erythromycin)眼膏或1%四環黴素(Tetracycline)眼膏均有效,以預防奈瑟氏淋病雙球菌引起的新生兒淋菌性結膜炎導致的失明、關節炎或其他危害健康的感染。
潛伏期
通常為2~7天,偶爾更長。
可傳染期
未經治療的病人或無症狀的帶菌者,其傳染力可達數月之久,如能有效治療,即能降低其傳染力。
感受性及抵抗力
任何人對淋病雙球菌均有感受性,感染後雖然可產生抗體,但由於淋菌菌株抗原性有相當大之差異,所以再感染是常見的。使用子宮內避孕器之婦女較易發生輸卵管發炎,黏膜有破損者容易產生菌血症。由於淋菌好侵犯柱狀上皮細胞,故成年女性感染淋病不會發生陰道炎,但青春期前之女孩,其陰道壁為柱狀上皮細胞,所以會出現症狀明顯之外陰陰道炎且感受性較高。
中華民國88年6月23日總統(88)華總(一)義字第8800142740號令修正公布「傳染病防治條列」為「傳染病防治法」,茲將「淋病」列為第三類傳染病(乙種)。
中華民國93年1月20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300010081號令修正公布「傳染病防治法」,茲將「淋病」修正為第三類傳染病。
淋病是由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所引起的性傳染疾病。 淋病是全球普遍存在的性傳染疾病,病患多半是15~59歲性活躍期的男性。女性感染的症狀比起男性較不明顯,且診斷也比較困難。 淋病主要影響生殖系統,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,可能會造成不孕。
致病原
奈瑟氏淋病雙球菌(Neisseria gonorrhoeae),又稱淋病雙球菌,是由德國醫師亞伯.奈瑟氏(Albert Neisser)於1879年所發現之病原微生物。5年後波姆氏(Bumm)成功培養分離,確認為淋病之致病原。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是導致淋病的病原菌,與腦膜炎奈瑟菌同屬於革蘭氏陰性的奈瑟菌屬。奈瑟氏淋病雙球菌在自然界中僅感染人類,其具有多種促進黏附的表面蛋白,會黏附及侵襲人類身體組織的上皮細胞,也會藉由覆蓋在其表面如毛髮狀的菌毛,利用菌毛具伸長和縮回的能力,使細菌能夠從遠處附著黏附於人類上皮細胞進而感染人類。
流行病學
淋病是可預防及可治癒的性傳染病,為全球性流行之性傳染病,世界衛生組織(WHO)估計,2020年全球新增淋病病例數估計約有8,200萬例。淋病病例發生數較高的區域在非洲區域及西太平洋區域,但不論任何種族、性別及年齡均可能遭受感染及發病,尤其好發於 15 至 49 歲之間的青年及成年人族群,城市較農村流行率高。過去20年來,全球之流行率也有上升之情形。
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「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」。
2018-2022年確定病例(共31,210例)之流行病學分布如下:
性別:男性為多。
年齡:25至34歲為多,其次為15-24歲之年輕族群為主。
月份:無明顯集中月份
地區:全國各地皆有病例。
傳染方式
性接觸是最主要之傳播方式。傳染途徑包含陰道交、肛交或口交等性行為之親密接觸。
與感染者的黏膜滲出物接觸。透過皮膚傷口或黏膜接觸到感染者的黏膜滲出物 (如:精液、血液、陰道分泌物…等)。共用未經清潔或消毒的情趣性用品或性玩具,也會因此感染到淋病。
嬰兒眼結膜可經由產道感染引致結膜炎。
臨床症狀
男性
感染後2~7天出現症狀,包括:尿道有白色、黃色或綠色膿性分泌物流出,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,睪丸疼痛或腫脹,有些病患會自行痊癒,偶爾有少數成為無明顯症狀之帶菌狀態,但此時淋病雙球菌已透過尿道進入人體,引發全身性症狀,可能導致精囊、前列腺發炎、副睪炎,甚至導致不孕症和尿道狹窄。
女性
感染後數天會出現症狀,包括:陰道分泌物增多,可能出現黃、綠色分泌物、尿道炎或子宮頸炎,感染症狀常不明顯,不具特異性,故容易被忽略。此外女性因感染容易導致膀胱炎,出現頻尿而且灼痛的症狀,約有20%之病患子宮被侵犯,在感染後的第一或第二次生理期或之後的生理期產生子宮內膜炎、輸卵管炎或骨盤腔腹膜炎等症狀,最後甚至造成子宮外孕或不孕症,慢性子宮頸管感染相當普遍。青春期前之女孩因其陰道組織為柱狀上皮細胞,如直接與污染物接觸,容易引發外陰陰道炎。
泌尿生殖系統外之感染
直腸感染:透過肛交,感染部位若位於直腸,出現感染症狀可能包括:肛門搔癢、疼痛、流血、排便疼痛,以及有分泌物流出,但感染大多無明顯症狀。
咽喉部感染:可能會導致喉嚨疼痛,但通常無明顯症狀。
淋菌性結膜炎:在成人很少見,若孕婦感染淋病,由於孕婦在生產過程中,可能會經由產道而使新生兒受到感染,因而罹患淋菌性結膜炎,新生兒受到感染後,通常在出生後2週內出現症狀,眼晴會有紅腫脹,且常伴有濃稠狀之分泌物,如未接受適當處理與治療,會有導致失明之虞。
若未接受適當之治療,所有淋病感染中約0.5~1.0%之病患併發菌血症,導致瀰漫性感染(disseminated gonococcal infection,DGI)、淋病性關節炎、皮疹,以及極少數之病人會產生心內膜炎及腦膜炎。假如未能及時並妥善處理與治療,關節炎可能產生終身性損害。淋病甚少發生死亡病例,如有則係併發心內膜炎之故。
預防方法
安全性行為:性行為時務必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,搭配使用水性潤滑劑,勿使用油性潤滑劑,避免保險套破損,陰道交、肛交或口交時,皆需要戴上保險套。
避免多重性伴侶或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等風險行為。
新生兒眼睛感染之預防在於其母親之早期診斷及治療。新生兒出生時,即使用0.5%紅黴素(Erythromycin)眼膏或1%四環黴素(Tetracycline)眼膏均有效,以預防奈瑟氏淋病雙球菌引起的新生兒淋菌性結膜炎導致的失明、關節炎或其他危害健康的感染。
潛伏期
通常為2~7天,偶爾更長。
可傳染期
未經治療的病人或無症狀的帶菌者,其傳染力可達數月之久,如能有效治療,即能降低其傳染力。
感受性及抵抗力
任何人對淋病雙球菌均有感受性,感染後雖然可產生抗體,但由於淋菌菌株抗原性有相當大之差異,所以再感染是常見的。使用子宮內避孕器之婦女較易發生輸卵管發炎,黏膜有破損者容易產生菌血症。由於淋菌好侵犯柱狀上皮細胞,故成年女性感染淋病不會發生陰道炎,但青春期前之女孩,其陰道壁為柱狀上皮細胞,所以會出現症狀明顯之外陰陰道炎且感受性較高。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