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【健康中心公告】認識及預防米酵菌酸

米酵菌酸是什麼?
米酵菌酸(Bongkrekic acid)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(又名伯克霍爾德菌,學名:Burkholderia gladioli)產生。文獻指出,人類因食用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,特別是發酵椰子天貝(Coconut tempe,一種由椰子漿發酵後製成的傳統食品)和玉米產品而中毒。
上述食品沒有完全發酵時,米酵菌酸的毒素就會增加。然而,米酵菌酸無臭、無味,受影響的食品具有正常的外觀、氣味和味道。
米酵菌酸的歷史
在早期的印尼,椰子天貝是當地的廉價蛋白質來源,是將椰奶或椰油生產中的椰子肉副產品壓製成餅,接著接種少孢菌進行發酵而製成。食用方式是切片或切塊,用於油炸或湯煮。如果發酵不完全,米酵菌酸會增生。

1895年首次出現因食用椰子天貝,米酵菌酸中毒死亡事件。自1975年以來,食用受污染的椰子天貝,已導致近3000起米酵菌酸中毒案例,至少150人死亡。在1988年的一起中毒事件後,椰子天貝被禁止生產,但偶爾還是會有中毒事件發生。

在中國東北地區,用來製作麵包、麵條和餃子的發酵玉米產品,是米酵菌酸中毒的主要來源。在中國南方,吊糖粑中毒事件也可能和米酵菌酸有關。
此外,亞洲國家食用的銀耳、蘑菇中,半數可能受到土壤中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污染。在印尼和中國,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通常發生在夏天。

2015年,首次出現亞洲以外的地區,爆發米酵菌酸的中毒事件。莫三比克西北部爆發一場災難,導致75人死亡,許多人因飲用一種以發酵玉米粉自製的粟酒中毒。

米酵菌酸的生存環境
唐菖蒲伯克氏菌,通稱「椰毒假單胞菌」或「唐菖蒲伯克氏菌」,是好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。它是植物病原菌,可與植物和真菌共生,存在土壤、水、根際及多種動物體內,可能對人類造成伺機性感染。

這種細菌會產生一種稱為Gladiolin的抗生素,其中一種致病變型可在椰子果肉生長,產生「呼吸毒素米酵菌酸」。食用後可引起人類中毒,並有致命危險。在台灣,曾經在腐敗的杏鮑菇和具鳳梨果腐病的鳳梨中,鑑識到此病菌。

產生米酵菌酸,取決於2種不同且連續的環境條件:

支持細菌生長和增生的環境條件。
有利於米酵菌酸產生的環境條件。
米酵菌酸是在pH值為中性的溫暖環境(22~30°C)中產生,與製作椰子天貝的條件相同。其生產也取決於脂肪酸的存在,特別是椰子和玉米的脂肪酸。含有油酸的細菌生長培養基,可產生最高濃度的米酵菌酸。
米酵菌酸中毒會有哪些症狀?
根據報吿,接觸米酵菌酸污染食品後的潛伏期為1~10小時,主要目標器官為肝臟、大腦和腎臟。

人類的徵兆和症狀與其他粒線體毒素的臨床表現相似,但嚴重程度和時間進程有所不同。報告的症狀包括:

不適。
頭暈。
嗜睡。
出汗過多。
心悸。
腹痛。
嘔吐。
腹瀉。
血便。
少尿。
血尿。
尿滯留。
在檢查期間發現的症狀:

低血壓。
心律不整。
體溫過高。
黃疸和四肢僵硬。
潮式呼吸(Cheyne-Stokes respiration, CSR)。
肺部囉音。
嗜睡。
譫妄(日夜作息混亂、情緒緊繃)。
休克。
昏迷。
死亡(可能發生在徵兆和症狀出現後1~20小時。)。
實驗室能檢測出的異常,包括:

一開始出現的高血糖。
隨後出現的低血糖。
肝功能檢查異常。
紅血球數和血紅素正常。
白血球計數增加。
如何治療米酵菌酸中毒?
目前對於米酵菌酸中毒患者的處置,沒有標準的指引。

一般來說,支持性處置是必要的。治療策略可從其他粒線體毒素,如一氧化碳、氰化物和硫化氫的治療建議中推斷。然而,用於其他粒線體毒素的解毒劑,由於其不同的毒性和解毒作用機制,預計不會有顯著益處。

葡萄糖可能對發生低血糖的患者有幫助,儘管尚未有報告指出它可以降低死亡率。

此外,預期米酵菌酸的分佈體積可能太大,無法進行體外移除,例如血液透析。然而,在腎衰竭的情況下,仍應考慮血液透析以支持器官功能。

資料來源:Taylor & Francis Online

*本文獲「全民愛健康,大家樂分享」授權轉載,原文連結。
瀏覽數: